释然 发表于 昨天 15:03

在基层减负工作专项督查反馈会上的讲话

各位同事、同志们:今天,我们召开基层减负工作专项督查反馈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决策部署,通报专项督查情况,分析存在问题,部署下一阶段整改工作。刚才,督查组通报了督查情况,既肯定了成绩,也指出了问题,针对性很强;相关单位作了表态发言,态度诚恳、措施具体。下面,我结合督查情况和基层实际,讲三点意见。一、提高政治站位,以“国之大者”的担当深化对基层减负工作的认识(一)基层减负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必须不折不扣抓好落实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是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前沿阵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基层减负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从提供材料的忙乱中解放出来”。中央连续多年出台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文件,从整治文山会海、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到解决“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清理基层挂牌过多问题,一系列举措彰显了党中央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坚定决心。我们必须从政治高度看待基层减负工作,把减负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二)基层减负是回应群众期盼的迫切需要,必须用心用情解决实际问题基层干部是党和国家政策的执行者,也是群众身边的“贴心人”。但当前,基层干部普遍面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压力,一些地方存在“会议多、文件多、督查多、考核多、报表多”等问题,导致基层干部疲于应付、苦不堪言。督查中发现,有的乡镇干部每周要参加的会议超过*场,有的村干部手机里安装的政务APP多达*个,有的社区一年要填报的表格超过*份…这些问题不仅挤占了基层干部服务群众的时间,更消磨了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基层减负不是“减责任”“减担当”,而是“减负担”“增效能”,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走村入户、了解民情,有更多精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三)基层减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聚焦聚力服务中心工作当前,我们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无论是乡村振兴、基层治理,还是民生改善、安全稳定,都需要基层干部全力以赴、真抓实干。如果基层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住手脚,就难以集中精力抓落实、促发展。督查中发现,部分单位在部署工作时存在“重痕迹、轻实效”倾向,把“留痕”当“落实”,把“材料”当“政绩”,导致基层干部忙于“造台账”“编总结”,而忽视了实际工作成效。例如,某村为迎接检查,花费大量时间整理迎检资料,却对群众反映的饮水安全问题拖延不决,最终引发矛盾。这样的例子警示我们,基层减负必须紧扣中心工作,坚决纠治“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结果”的错误倾向,以减负赋能推动高质量发展。二、坚持问题导向,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直面基层减负中的痛点堵点从督查情况看,近年来通过持续整治,基层减负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文山会海、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但也要清醒看到,一些深层次问题尚未彻底解决,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文山会海”隐形变异,基层干部“文山会海”中“喘不过气”虽然中央三令五申严控会议、文件数量,但部分单位存在“红头文件变白头通知”“正式会议变工作群部署”等现象。例如,某县今年*月以“工作提示”“便签通知”等形式下发任务的数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某街道干部反映,部分会议要求“一把手”参加,但会议内容与本单位无关,导致“陪会”现象突出。此外,一些文件存在“上下一般粗”问题,照搬照抄上级文件,缺乏针对性、操作性,基层干部看了“一头雾水”,落实起来“无从下手”。(二)“督检考核”过多过滥,基层工作“被检查”牵着鼻子走督查检查考核是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但部分单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倾向。督查中发现,有的乡镇一年要接受*多次督查检查,有的部门每月要开展*次专项考核,导致基层干部“迎检压力大、工作负担重”。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考核指标设计不科学,过分强调“留痕管理”,要求基层提供大量照片、台账、总结等材料,甚至以材料厚度评判工作成效。例如,某村为迎接乡村振兴考核,花费数万元制作展板、汇编材料,却对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投入不足,这种“重形式、轻内容”的考核方式,不仅加重基层负担,更助长了形式主义歪风。(三)“指尖负担”反弹回潮,基层干部“手机不离手、屏幕不离眼”随着数字化办公普及,政务APP、工作群成为基层工作的新工具,但也催生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督查中发现,有的基层干部手机里安装的政务APP超过*个,每天要花费*小时以上处理信息、填报数据;有的工作群要求“即时回复”“24小时在线”,导致基层干部“休息时间被占用、工作生活难分开”。更严重的是,一些APP存在“重建设、轻使用”问题,功能重复、操作复杂,甚至强制要求基层干部下载、点赞、转发,成为新的负担。例如,某社区干部反映,为完成某APP的推广任务,不得不自掏腰包购买礼品吸引群众下载,这种“摊派式”推广,既浪费资源,又损害政府形象。(四)“责任甩锅”现象依然存在,基层干部“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部分单位在部署工作时存在“层层加码”倾向,将本应由自身承担的责任转嫁给基层。例如,某县将安全生产监管责任直接下压至村(社区),要求村干部定期巡查企业、排查隐患,但未提供必要的培训、经费支持,导致基层干部“既无能力也无权限”履职;某街道将城市管理任务分解到社区,要求社区对占道经营、乱停乱放等问题“即查即改”,但未协调城管、交警等部门联动执法,最终问题反复回潮,基层干部“吃力不讨好”。这种“责任甩锅”行为,不仅加重基层负担,更影响政策落实效果。三、强化系统施策,以“抓铁有痕”的劲头推动基层减负走深走实基层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标本兼治、久久为功。下一步,重点抓好“四个深化”:(一)深化整治形式主义,让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一是严控会议文件数量。严格执行“无会周”“合并开会”等制度,对可开可不开的会议坚决不开,对可合并的会议统筹合并;对一般性工作通知、提示,原则上不单独发文,通过工作群、电话等方式部署。二是提高文件质量。坚持“短实新”文风,杜绝照搬照抄、穿靴戴帽,对上级文件未提出明确要求的,不再层层制定配套文件;对涉及基层的重大政策,要充分调研论证,确保接地气、可操作。三是改进督查方式。推行“四不两直”督查法(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减少对基层的干扰;建立督查检查考核事项清单,实行计划管理、总量控制,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开展。(二)深化数字赋能治理,让基层干部从“指尖负担”中解放出来一是清理整合政务APP。开展“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专项整治,对功能重复、使用率低的APP进行清理整合,对强制下载、打卡签到、积分排名等问题进行纠治,确保基层干部手机里“留得下、用得上”。二是优化工作群管理。建立工作群备案制度,严格控制群数量,对临时性、阶段性工作群,任务结束后及时解散;明确工作群使用规则,禁止随意摊派任务、要求即时回复,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服务群众。三是推动数据共享。加强部门间信息互通、数据共享,避免基层重复填报、多头报送;探索建立“基层报表一张表”系统,实现数据一次采集、多方共用,减轻基层填表负担。(三)深化权责清单管理,让基层干部从“责任甩锅”中解放出来
一是明确基层权责边界。制定乡镇(街道)职责清单、权力清单、赋权清单,厘清县乡两级职责关系,对属于县级部门承担的责任,不得以“属地管理”为由转嫁基层;对确需基层配合的事项,要明确主次责任、提供必要保障。二是健全责任分担机制。对涉及多部门的工作,建立“牵头部门吹哨、相关部门报到”机制,避免基层“单打独斗”;对重大任务、突发事件,建立“县级领导包联、专班推进”制度,减轻基层统筹协调压力。三是强化基层保障。加大财政投入,改善基层办公条件,落实基层干部待遇保障;加强基层干部培训,提升其履职能力,避免“小马拉大车”。(四)深化长效机制建设,让基层减负从“一阵风”走向“常态化”一是建立基层减负动态监测机制。选取部分乡镇(街道)、村(社区)作为监测点,定期收集基层负担情况,对问题突出的单位及时预警、督促整改。二是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坚持“实绩导向”,降低留痕材料在考核中的权重,增加群众满意度、工作实效等指标,引导基层干部把精力用在抓落实上。三是强化监督问责。对违反基层减负规定的单位和个人,严肃批评教育、责令整改;对屡教不改、造成恶劣影响的,依规依纪依法追责问责,形成“减负有责、减负负责、减负尽责”的良好氛围。同志们,基层减负是一项民心工程、作风工程。让我们以此次专项督查为契机,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和“抓到底”的韧劲,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赋能增效,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更多精力抓落实、促发展!谢谢大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基层减负工作专项督查反馈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