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县基层党组织书记履职能力提升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同志们:今天,我们利用周末时间,把全县32个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386个村(社区)党组织书记、12个重点领域党支部书记共432名“领头雁”集中起来办班,这既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基层党建的重要举措,也是立足我老秘网县“十四五”规划攻坚期、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关键年现实需要的主动作为。刚才,县委组织部通报了上半年基层党建巡查发现的17类32个问题,这些数据背后,既有共性的“不会干”,也有个性的“不愿干”,更有少数同志存在的“不敢干”。借这个机会,我想以“三问三答”的形式,和大家掏掏心窝子、鼓鼓劲头子、理理路子。一、第一个问题:今天的“书记”,究竟该是什么角色?——从“身份认知”看政治责任的硬核要求在座的各位,有的是“一肩挑”的“当家人”,有的是“主心骨”的“领航员”,但无论岗位如何变化,“党组织书记”这个称谓,首先意味着“政治身份”的升级、“责任清单”的加码。我先给大家讲两个最近的“小故事”:上周三,我去XX镇XX村调研高标准农田建设,村支书老周带着“两委”班子在田埂上开了3个小时现场会,从灌溉管道走向到机耕路宽度,逐条征求种粮大户意见,笔记本上记满了“王大伯家3亩地要绕开树桩”“李婶子的农机房得留5平米”这样的细节。当天晚上,他又组织党员志愿者帮留守老人张大爷搬运化肥,直到月上梢头。另一个故事是XX社区的新支书小吴,上任3个月,把“居民议事厅”从线上搬到线下,在小区凉亭开了12场“板凳会”,解决了飞线充电、快递堆放等17个“鸡毛蒜皮”,最近社区矛盾纠纷同比下降42%。这两个故事,折射出基层书记的两种状态:一个是“把办公桌搬到田间地头”的实干派,一个是“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里”的贴心人。但反观巡查反馈的问题,仍有少数同志存在“角色错位”:有的把书记当“官帽”,开会念文件、下村转一圈,对群众急难愁盼“装看不见”;有的把党建当“副业”,认为“抓经济是硬指标,抓党建是软任务”,甚至出现“支部活动靠应付、党员教育靠转发”的现象;还有的把责任当“甩锅”,遇到拆迁安置就推给分管领导,碰到信访积案就踢给包村干部,忘记了自己才是“第一责任人”。这里,我要重点强调三个“必须”:必须把政治建设作为“根与魂”,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从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关于“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的重要论述中找方向,从省委“强双基”工程中明路径,确保上级决策部署在基层不打折扣、不搞变通;必须把“书记抓党建”作为“必修课”,既要挂帅又要出征,每月至少主持1次支委会研究党建工作,每季度带头讲1次党课,每年牵头解决2-3个党建难点问题;必须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试金石”,记住一个公式:“群众诉求响应率=(主动走访次数+问题解决数量)/群众来访总量”,我们的目标是要让这个比值超过90%。二、第二个问题:当前的“本领”,到底缺在哪里?——从“能力短板”看治理现代化的现实挑战上周,我翻看了县委党校做的《基层书记履职能力调研报告》,里面有组数据很扎心:63%的村支书反映“面对土地流转、集体产权改革等新任务,政策把握不准”;48%的社区书记坦言“新媒体时代做群众工作,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还有22%的机关党支部书记提到“党建与业务‘两张皮’,不知道如何融合”。这些问题的背后,暴露的是我们在“三种能力”上的短板。第一种短板:“向新而行”的学习能力。现在基层工作早已不是“催粮要款、刮宫引产”的老样子,而是涉及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数字赋能等多维度的“综合题”。比如,我们正在推进的“智慧乡村”平台,需要书记们既懂农业又懂数据;正在试点的“共富工坊”,需要书记们既会招商又会管理。但有的同志满足于“吃老本”,对新政策一知半解,对新事物敬而远之。我听说XX乡有个村支书,至今不用微信工作群,布置任务全靠“挨家挨户跑”,效率低不说,还导致部分惠民政策传达滞后。第二种短板:“破局开新”的创新能力。基层是创新的“试验田”,但有的同志习惯“按惯例办”“等上级批”,遇到问题就“绕道走”。比如,XX村集体林地闲置5年,明明可以通过“林权流转+生态旅游”盘活,却因为怕担责不敢尝试;XX社区流动人口多、管理难度大,却还在沿用“坐班登记”的老办法,导致底数不清、服务缺位。相反,XX镇XX村支书探索“党员+乡贤+企业”三方联动模式,用3个月引进农业合作社,带动50户村民增收,这就是“敢闯敢试”的效果。第三种短板:“抓细抓常”的落实能力。基层工作重在“落实”,但有的同志把“开会部署”当“工作完成”,把“发文件”当“抓落实”。比如,去年部署的“党员联系户”制度,有的村搞“挂名联系”,一年到头没见上面;有的社区搞“留痕联系”,拍照打卡就算完成任务。我曾在XX村看到一本《党员联系户手册》,里面记满了“帮张奶奶买盐”“带李大爷看病”这样的小事,群众满意度却高达98%。这说明,落实能力不是“做给上级看”,而是“落在群众心”。针对这些短板,这次培训专门设置了“政策解读+案例教学+实战演练”三个模块:上午请省委党校专家讲《乡村振兴促进法》实务,下午带大家到XX县XX村现场观摩“共富工坊”运营,晚上分组模拟“化解征地补偿纠纷”场景。希望大家带着问题学、盯着短板练,真正把“本领恐慌”转化为“学习紧迫”。三、第三个问题:未来的“担当”,要怎么去践行?——从“使命传承”看新时代书记的精神品格我到XX县工作5年,接触过120多位村(社区)书记,有扎根山区30年的“老黄牛”,有放弃企业高薪返乡的“创客书记”,有带着残疾妻子一起工作的“硬核书记”。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把“个人事”看轻,把“群众事”看重;把“一时干”看短,把“长远干”看远;把“要我干”看淡,把“我要干”看重。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三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情怀”。基层书记不是“官”,是30万XX人民的“当家人”。XX镇XX村老支书王大柱,退休后不肯搬去县城,每天雷打不动到村部坐班,说“离开群众,心里空落落的”;XX社区“90后”支书小林,为了帮留守儿童找到妈妈,跑了8个省、打了100多个电话,最终促成家庭团聚。这就是情怀的力量——它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群众喊你一声‘书记’,你就要对得起这份信任”的自觉。第二个关键词:“韧劲”。基层工作难在“持久”,成在“坚持”。XX村过去是出了名的“信访村”,支部书记老张用了5年时间,带着党员挨家挨户走访,建立了“矛盾调解台账”,推行“大事一起议、难事一起扛”的协商机制,现在村里连续3年“零信访”。他说:“做群众工作就像熬中药,火候到了,药效才出来。”第三个关键词:“底线”。基层书记手握一定权力,必须守住“纪律红线”和“道德高线”。近年来,个别同志因违规发放补贴、优亲厚友等问题被查处,教训十分深刻。这次培训专门安排了警示教育环节,希望大家以案为鉴,牢记“公权姓公,一丝一毫不乱用;公款姓公,一分一厘不浪费”,做一名既“能干事”又“不出事”的干净书记。同志们,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基层党组织能力强不强,抓重大任务落实是试金石,也是磨刀石。”希望大家以这次培训为起点,把“学”的成果转化为“干”的实效,在乡村振兴一线当先锋、在基层治理前沿打头阵、在服务群众中作表率。最后,我想用三句话与大家共勉:始终牢记“我是谁”,把“书记”的责任扛在肩上;始终明白“为了谁”,把“群众”的需求放在心上; 始终清楚“依靠谁”,把“党员”的力量聚在一处。我相信,只要我们432名书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XX的基层党建一定会迈上新台阶,XX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谢谢大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