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一篇文章供参考 * X$ A$ R) b6 ]: H8 S/ m1 Q
4 c$ _6 L" r& R" F+ i" N/ Q7 t! l / A2 w+ [. S; v2 d9 g9 [8 \
3 t \! r! m- s8 L, P, p* r) v # p5 p) s% B- z5 G4 { z) U
# ?8 S" `3 [9 s: m+ \7 g* V
行政思维艺术
2 Z) X+ ?7 ?! a, M: l9 W( U8 n' L一、思维的概念 (一)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本质与内部规律性。 思维有以下主要特征: 1、概括性。所谓概括性有两个方面的意义。第一,思维反映的不是个别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也就是找出一类事物所特有的共性,并把它们归纳在一起,从而认识该类事物的性质。第二,概括性不只是表现在它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上,还表现在它反映事物之间本质的联系和规律上,能从部分事物相互联系的事实中找到普遍的或者必然的联系,并将其推广到同类的事物或现象中去。(关键是要治本) 2、间接性。就是以其它事物为媒介在头脑中经过加工来反映客观事物。如医生可以根据体温、验血的结果、心电图的波形、以及病人的自述对病性作出诊断;心里学家通过人的外部表情来推知内心状态。 正是由于思维的概括的、间接的性质,通过思维人就可以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种种事物或事物属性,也可以预测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 (二)思维与实践 思维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 感性认识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依据,思维无论多么抽象,也只能来源于对个别事物的多次感知,从多次感知中概括出它们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俄国生理学家巴夫洛夫在19世纪之末到本世纪之初,因研究消化腺而闻名于世;且因其生理学上的杰出成就荣获1904年诺贝尔生理科学奖。巴夫洛夫的消化腺研究,多半是以狗为实验对象的。在巴夫洛夫与其研究助理的实验过程中,偶然发现到一件引起他注意而感兴趣的事。研究助理们将食物送进狗的口中,其唾液开始增加分泌,这是生理变化的自然现象,本不足为奇。但此后发现这现象逐渐改变;食物未送进口,狗见到食物,即开始增多唾液分泌;甚至,食物尚未见到,只见到乘食物的器皿,或只听到研究助理的脚步声,也会引起狗的唾液分泌。此一在平常人看来不足为奇的现象,却引起巴夫洛夫的兴趣,并进而开始了他的著名的制约反射研究,并在消化腺研究方面取得卓越成就。 巴夫洛夫的事例告诉我们:实践不但是思维的源泉,而且是检验思维正确与否的客观标准。人通过实践活动,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使正确的思维结果得到巩固和发展。“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类深入认识客观现实的辨证发展过程。 (三)思维和语言 语言:是由基本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作为人类交际工具的一种社会的现象 思维和语言是紧密联系着的,语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的工具,同时也是人用来进行思维的工具。语言和思维的联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从语言方面,语言离不开思维。任何语言都是由词汇和语法规则构成的符号系统,而词汇和语法规则是思维的结果,因为词的意义是概括的思维的概念,而语言中的语法结构是人们思维逻辑的表现。 从思维方面来看,思维的进行也离不开语言。一是语言使人的大脑产生了言语中枢,有了第二信号系统,这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二是思维活动总是借助于词而实现的,因为词具有概括性;三是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人们主要是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我们用表式来看看语言和思维的区别:
) q' ^" T. p6 V' {& C$ e4 V* t9 g2 b# V* L n
语言和思维的区别
2 o1 z9 ]6 O" n4 h7 ]( b H 可见:自从语言产生后,思维就离不开语言,没有语言,人就难以进行思维,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8 ?. _" v9 r$ r `& ]
二、思维过程 人类的思维活动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分类、系统化、具体化等过程。分析,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其它一切思维过程的基础。 (一)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在思想上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或者把整体的个别特征或个别属性分解出来。如人可以在思想上把植物分根、茎、叶、花和果实,把一段曲子分解为若干节等。 综合是在思想上把整体的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联系起来,把整体的个别特征或各个属性结合起来。如:人在思想上把词、句子和段落组成一篇文章等。 分析与综合是彼此相反而紧密联系的过程,是同一思维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分析是从整体开始的,又是达到认识整体的手段、途径和方法,在任何思维过程中都包括最初的综合,然后分析,再综合。因此,在实际思维过程中,很难截然地划出纯粹的分析或综合。分析为了综合,分析才有意义;在分析的基础上的综合,综合才更加完备。 (二)比较、抽象与概括 比较就是在思想上确定这一事物与另一事物,或者这一特征与另一特征的相同点和相异点的过程。比较必须有两个前提,一是对象之间确有联系才可以作比较,二是要在同一标准下进行比较。 在对现实的认识中,比较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人才有可能正确地在周围世界中确定自己的活动方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触摸到比较的实例。法国有个经济学家,他想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的成因作一个结论,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各国土经济发展不平衡,他先后用了十年的功夫,例举了数百个事例,都没有得到一个完整的答案。一天他突发奇想,把世界各国不同的脚步进行比较,得到了令人振奋的结论:不同国家民众的步脚速度、与经济发展迅速成正比,速度快的国家,经济发展就快。自然,脚步速度慢的国家,速度发展就慢。(国内也如此)比较还有一个重要的要素要会比较。改革开发初期,经济日报刊登了这样一篇文章“中国的蜣螂(屎壳郎、也称四八牛)”出口澳大利亚。这是澳大利亚经过比较后做出的正确选择。
$ w! T, \# K' f. {# ]! T; t1 o0 L 抽象是在思想上把对象和现象的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区分出来,从而舍弃非本质的东西。如我们所衡量一个干部的好坏,我们主要看这个干部工作实绩,贡献的大小。而这个干部饭量的大小、长相是否漂亮,我们可以舍弃。 概括是在思想上把对象和现象已分出来的一般东西共同的属性联合起来。 (三)分类、系统化、具体化(不讲) 三、思维的形式 思维过程的内容就是思想,而思想的存在总是表现为一定的形式。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一)概念及其掌握 1、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形式。如人的概念:人是会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来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 概念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历史产物,它是在人们长期实践活动中形成,也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2、概念的掌握 概念的掌握是指个体获得和运用人类已经积累起来的现成的经验。掌握概念有两类:一类是日常生活概念,即前科学概念;一类是科学概念。掌握日常生活概念在同别人进行交际和积累个人经验的过程中是能逐渐学到的。掌握科学概念必须经过传授和学习。 (二)判断 判断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对象和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或关系的反映形式。判断总是表现为对思维对象的肯定或否定,思维的过程要借助于判断的正误决定人们对事物认识结果。太平洋上有一个岛国叫淄鲁,美国鞋商到该岛旅游,发现该国人光着脚,他很快给总部发了信息淄鲁人没鞋穿;同时日本商人也到淄鲁,他也发现这个国家的人不穿鞋,经过调查判断,他得出的结论,在这个国家很难找到一块没有水的地面,不穿鞋是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样是一件事情,得出两种不同的判断,自然结果大相径庭。鲸本是哺乳动物,但由于鲸和鱼一样生活在水中,但好多人就根据“鱼类生活在水中”这一判断,把鲸误认为鱼类。在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好多事情需要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这里我就不再展开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