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二章:2 a, C7 h: J( D! s3 A* V. x% n
民不畏威,大威至矣。
2 B' Z' u3 d* Y8 l& S9 ], r 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 h8 |' n$ g& w Q: ]% U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 z& ^/ {' {" S1 P' {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
9 F) n7 j: t, O" Z/ e 自爱,不自贵。
- q2 s4 T" n [( _( G 故去彼取此。7 S0 I3 S: Z! k7 H
8 X! Z( t% U: j
作为统治者、领导者,如果人民群众不敬重你、不爱戴你、不喜欢你,甚至在你的威逼高压之下,老百姓都不再害怕、不再畏惧的时候,那么,你的麻烦就来了,你的灾难就不远了,你的统治地位和领导地位也就不稳固了。
6 @2 j/ A* F3 Z7 }9 D) |& M 老百姓喜欢自由自在地生活,他们不喜欢折腾,只要能有房子住,能有地种,能有活干,能有饭吃,能有自己的日子过,他们就会安静、平静。所以,你不要总是给他们找事情,找麻烦,甚至逼他们做这做那,打扰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感到难受,让他们厌烦。
: t6 }3 e! {( U 你不打扰他们,他们才不会讨厌你。你只有不打扰他们,他们才会安静地生活。换句话说,统治者、领导者不折腾老百姓,老百姓也就不会折腾统治者和领导者,统治者的统治才能稳固,领导者的领导才能保持。而如果统治者和领导者折腾老百姓,老百姓就会折腾统治者和领导者,那实际上就是统治者和领导者自己折腾自己,这样的事还要去干吗?$ C) l6 g0 }' D1 U+ e: A t9 B7 |
所以说,自古以来,圣贤之人或者说贤明的统治者,他们都有自知之明,他们都不会做这种傻事,他们知道怎么维护自己的统治,他们从不随便出台政策,从不胡乱作为,从不为了表现自己而对老百姓指手划脚。
5 Q5 |$ h' h6 h' H; d0 | 他们是真懂啊!他们真懂得如何爱护自己、如何保护自己。他们懂得爱护自己、保护自己的表现就是:他们从不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位置,更不把自己放在老百姓的对立面。他们甚至不认为自己就一定比老百姓高明、高贵、高尚,而这恰恰是他们的高明、高贵、高尚。不自贵,才是真正的自爱、长久的自爱。/ I, }( M* s/ i
懂得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懂得取舍吧!2 @# ]# |; }5 z( v
6 y l# H" {0 s" L7 ?% p: @6 p: k/ ^1 D 老子经常站在统治者的角度,苦口婆心地劝诫统治者、告诫统治者、警诫统治者,用今天的话讲,就是为统治者出谋划策。8 m. H- ~' v6 y/ F* Q# Y
那么本章老子又讲了什么呢?老子从一个侧面讲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从今天来看,就是讲了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面对、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所以老子的告诫才能穿越2000多年的时空,对我们仍有借鉴和启示。
, q9 M. d M! w- }$ G, D0 ?; q$ a 实际上,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始终把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当作自己的首要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可以说,解决好人民群众问题,是党过去执政、现在执政、将来持续执政的基础和前提。正是因为人民群众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所以,我们党的历次教育、整风、整党、学习运动,都把人民群众作为一个重要的参照。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也仍然将“向群众承诺”“接受群众监督”作为重要内容而加以强调。
/ w$ O% a x. {. i) M4 ^8 h 近来,群众问题和群众工作讲得比较多。多位中央领导同志在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强调这个问题。最近又出版了《论党的群众工作——重要论述摘编》一书,选编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关于党的群众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分为“关于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关于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关于自觉贯彻群众路线”“关于始终站稳群众立场”“关于群众工作主要任务”“关于提高群众工作本领”六个专题。
. y1 M" c3 D" u! y8 Q) P 学习讲话和文件,也有一些不满足,这种不满足感越来越强烈,同时也引起了我的思考,就是:究竟什么是群众?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发展时期,群众的概念和内涵究竟有没有不同?究竟有什么不同。
, i6 j3 L4 J6 g" D7 R 我想,这个问题不是鸡蛋里挑骨头,不是吹毛求疵,而是很重要。这个问题不弄清楚,群众工作就没有针对性,工作效果就不明显。
" h" W8 a( x$ a5 I: J 问题的提出,首先来自群众工作实践。比如,一个普通党员,他究竟算不算群众?在什么情况下算群众?一个基层的普通公务员,他算不算群众?在什么情况下算群众?还有,他们自己把自己怎么定位?在什么情况下把自己定位成群众?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d& r1 Q9 s/ ?. j& u
作为党的一个组织的书记,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我自己也遇到这个问题,也思考这个问题。为此,我试图从基本的概念入手,解答这个问题。
& _5 a. e1 m- n5 I 按照现代汉语的解释,“群众”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民大众”或“居民的大多数”,即与“人民”一词同义。另一则是指“未加入党团的人”,表示“党员”与“群众”的区别,“干部”与“群众”的区别。' V" p' O/ h8 D5 m
应该说概念比较清楚,特别是后一条解释。按此解释,近8000万党员和党员干部之外,都是群众。这样讲,在实践中也会遇到一些阻力。基层的一个普通党员,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划到群众行列。而一个未入党的亿万富豪,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同群众隔开。
+ R% N& a3 F8 g% n7 E8 m P 看来,新时期究竟谁是群众,有探讨和讨论的必要。
) ^% y" N1 d4 C* u 从工作的实绩和效果出发,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我没有简单地把本单位人员分为领导干部和群众两大类,而是分成了五个层次:班子成员、中层干部、一般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普通群众,大家自由站队,主动对号入座,谁都不会自己产生疑问。实践证明,效果比较好,也受到上级党组织的肯定。
L }4 p( W5 o1 p. M: s 我常想,我们把一个拥有13亿多人的大国人群,简单地分成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或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两类,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带来强化两个群体隔阂的结果,会在心理上加剧和群众的对立,拉大和群众的距离。而增加社会群体之间的层次,会无形当中起到缩小隔阂、缩短距离的效果,使每一个群体、每一个层次中的个体、个人感觉到离另一个群体、另一个层次中的人都很近,从而也缩短了领导和群众的距离。2 T1 M8 \0 S$ E/ j$ U/ \1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