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论”一词的意思是申述、申辩、 论述、论证。申论是一种非常严格的录用考试,考试试题的政治导向明确,不容出现偏差。试题的客观性很强,不许随意发挥。文中的观点和内容都有定论,无可非议。题材的多样性和答题的规范性,使得答题必须有一套完整有效的方法才能从容应对。下面我以某范本进行分题论述。(申论考试一般有三部分,下面分三页显示--编者) 2 q+ q! }3 Z. p. I. P- N
$ N4 B- Q+ m3 |, S# H, `' i) N4 d一、请用不超过I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 s; f' n+ l7 b
理解题意: 8 f$ `) k, Y5 T2 q8 y% X- W
' H3 e; p4 _+ n0 f
(一)字数限定。150字。弹性限度只能在10%以内。过高或过低原则上都要扣分。
' Z3 J; u" l7 o0 E+ O$ }/ l& _+ A) u# i5 B% |3 o1 b4 @
(二)表述方式:要求答案覆盖全文主要内容,但表述要求语句精炼,简明扼要,不冗长,不罗嗦。一般不直接引用具体事例或数字。 " i1 Q2 J9 m5 D# i8 B8 B D" _, |0 C
9 r) a# i) f+ p) ]
(三)范围限定:只能在给定材料中概括,不能跳出材料圈定的内容,旁征博引或随意发挥。
' c( b$ L. D# z }( M5 ^' ^6 |3 A7 u7 u
(四)轻重权衡:反映的主要问题,也即表述的主要事实或观念。答题时不要圃于细枝末节,要统观全局,高瞻远瞩,从宏观的范围来把握主要问题。可以认为,主要问题是在文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它在文中决定或支配着思路的走向或观念的变迁。
( f! Q* N9 ~$ Z, `& ^" D' I- |8 B3 I+ Y" B$ m! \0 A* z0 A
答题步骤:
# ?# b4 {! B: p/ P4 K8 H$ A0 S. @5 j2 F6 W9 O t5 _
(一)在阅读的过程中勾划出文中的主要词句。主要词句一般不包括具体事例或数字,也不包括阐述的内容。 8 [+ ]0 g0 J! U& W
( w, [; H3 Y! z
(二)将勾划出的句子再进行分 析,去除限定性的语句,只留下其主干成分。
% `, _3 m+ C' q: f+ T# p( a4 I4 {# p2 }1 q/ {" P/ {( ?6 u
(三)用通顺的语言把留下的语句组织起来,就是全文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5 C6 E, C1 N- k- o. E I# K, J- v# s3 s: S# \
答题方法: , }# z9 T) |8 l% k7 D
, g4 J+ x. s* S! p; `# b 通过对书上所有答案的分析,我认为,一个完整的答案主要应该包括三个部分:总述句+分述句+道理句。
( i1 E4 g7 f' g3 X4 w1 h7 s
8 x; K/ |: B9 i1 T/ z# [6 i% G8 U (一)关于总括句的提炼:总括句一句话,高度概括全文主要问题。句式模型为“这是一篇关于主语+事件1+事件2+事件3的文体。”其中,主语是文章涉及的主要任务的姓名或所涉主要单位名称。文体是指所给材料的文章体裁,如新闻报道、调查报告、工作总结、讲话、案例等。多数时候是案例。事件1是指主语的第一个动作,也可理解为事件的第一阶段。对于个别文章只有一件核心事件,就只需要事件1就够了。如“这是一篇关于纯净水广告论战的报道”。
7 u* W( ? w. }# w, w
. t* C6 A% |) `7 B3 E# A- { (二)分述句。就是要把总括句里涉及的内容,分条列项地表达出来。这时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注意:由于《申论》考试的答案一般都是客观的、有一个基本确定的答案,因而以下各种方法只是切入角度不同,但最终答案都应该是相同的,所谓殊途同归是也,考生一定要明白这一点,不然,就会违背答题要求)
v* Z9 A/ z/ C
' T# Q9 ]2 e0 U$ v6 p' ` 1、环节分析法。对于那些以纵式结构写的给定材料,也就是以时间阶段性为序或逻辑上的逐层深入为序的文章,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如模拟试题(一)的分述句可概括为“(这是一篇反映医药行业药价虚高情况的报道。)生产厂家自己定价,中间商层层加价,医生或医院为了自身利益给病人开高价药,病人购买高价药品。”这是按医药流通的四个环节来分析的。 3 W# l6 g6 I2 y/ g/ N
2 ~, c c" B2 Q( o# S, v& O( b
2、参与方分析法。一件事情可能有几方参与。在分述句里,我们可以就各方的行为进行分述答题。如模拟试题(六)的分述句可概括为“(这是一篇关于中国的10家苹果汁生产企业应对美方反倾销起诉取得成功的案例。)成本低廉的中国的苹果汁进入美国市场,引起美方不满,美方提出反倾销调查起诉。中方积极应诉,充分发挥有利因素,觅得了诉讼胜利,保护了中方苹果汁生产企业的利益。”广大考生反映,这种方法最为简便易行。
- C* y }5 l; ~, n- A! Y3 ^" O: B8 d
3、链式分析法。有时候,一则材料中所涉及的事件是一环扣一环的,各个事件之间有明显的关系,这时就适用链式分析法。如模拟试题(七)的分述句可概括为这是一篇关于我国9家彩电企业结盟限价销售彩电的报道。9家彩电企业深圳结盟之后,国家有关部门对此提出了质疑,专家认为价格联盟是变相垄断,消费者对此无动于衷,结盟商家内部意见也不统一,最终导致彩电限价失败。)
2 u+ N8 V8 L5 Q5 W; c7 A7 D2 |% F; X( m6 b' y4 c8 x, p$ g! a
4、类型分析法。对于一则材料所涉及的是不同类别的人事物,则可以进行分类表述。如模拟试题(九)的分述句就可概括为:“(这是一篇关于我国玩具市场的调查报告。)调查表明:我国的玩具消费拥有难以估量的发展潜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愿意为孩子买更多的玩具。但调查还表明,我国的成人玩具市场基本是一片空白,到目前为止,还未出现专门生产成人玩具的企业,存在着巨大的商机。玩具的开发和销售面向成人,是世界玩具有新热点。” 1 J. W4 u, l% s0 a: {& V
. [# N' A/ ]' U 5、关键词分析法。对于给定的材料,有时我们会感到无处下笔进行概括。这时可以将文中出现频率高的词语罗列出来,然后结合文中事实或观点把它们串联起来。这对于初学者或心理素质差者有较大帮助。 8 Y6 g4 d1 K8 E2 N
7 C) G) o# r Q/ t2 @. u2 D二、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地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 G0 \4 v9 \! Z9 r/ J2 z. B 理解题意: S, e8 r; e. m+ @: q, E# }
) h. y" i. J% I' |1 g: n
1、字数限定:350字。弹性限度只能在10%以内。过高或过低原则上都要扣分。
. @/ _& N3 X6 U9 \$ F% j6 u: a0 \ V F$ G5 s" S
2、解题对象:针对给定材料,提出解决方案。问题在给定材料之内,一般是近涉关系,很少是远涉关系。 0 b B2 O8 X: ^& q% X+ ]
) e7 A/ g" N5 \/ p" h3 y
3、适用性。由于招考的公务员,是管理国家事务的人才,因而,所思所想,都必须站在政府的角度,提出的方案要就事论事,可以执行,不能大而空,要切实可行。
, Q. W' m# b5 A6 d1 {" d, ]! z5 w2 o1 A7 p( Z1 Q
答题步骤:
/ a4 W' w* _# _6 z0 }9 \. i- W5 b/ h1 }& K
1、根据前边所述的方法,勾划出文中反映的主要问题。这是保证对策是否具有针对性的重要依据。
- F) ~. h* ?. l8 i7 j+ p, H
# F( T+ v$ W& D8 ~% {( @ 2、寻找问题发生的环境和条件。这是保证解决问题的方案具有可行性的重要依据。
$ l4 U; ?0 k" k+ f, t9 R0 F7 C+ S% R- O
3、根据环境和条件,从不同角度或层面提出解决方案。 " r. c# b$ [+ d' O
: L& [# b& [& h) @
答题方法: 9 ^: q( v+ y7 a8 D) n! P2 J5 H+ ]
! ^! ^: S+ P* Z6 S' { 1、分层法:有些问题,可以从观念、制度、具体行为三个层面来提出解决办法。"a、转变观念,改变现有的……观念,通过……,树立……观念。"。b、建立……制度(体制),……" “C、加强……管理,(实际行动)"。 " I+ O. Z( S2 I4 ?$ D
( X/ q/ N* ]! Y3 o. I( }* Q. [. ] 2、职能分类法:很多模拟试题,都与法律有关。因而答这类题时,方案可以是按 "企业或单位"、 "政府"、"法律"、"个人"四方来分。通常情况都是"企业应当做些什么","政府应当做些什么"、"法律做些什么的方式"、"个人应当做什么"。 : i/ T' B% b% N! p
( n/ e2 y3 `; `' O 3、核心元素分析法:抓住核心元素,提出解决方案。需要注意的是,在关于人的解决问题上,一般都需要从观念和行动两个方面来提出解决方案。如模拟试题(二)中"撞了白撞"的核心元素是 "人、车、路",那么解决方案就是
b3 t! _; m" f(1) 提高路人的安全意识,监督路人的行动。(要列举一些具体办法,如加强交通安全教育,设置交通路口安全监督岗等)。
3 X- V2 L6 }. T( z8 v# [(2) 车主必须尊重路人生命,不能因为法律授权就任意作为,在可能避免的情况下要尽量避免撞人事件发生。
# B8 C5 G) Q& _% A- G( `( j(3) 路的问题主要靠政府解决,政府要多 ! J2 D7 w# X8 G) a: w
修路,修好路。(也要列举一些具体方法,如拓宽主要街道,在交通要道架设天桥,修地下通道,或封闭一些事故多发路口等)
" ~& }4 k* l5 o- ]( T# o(4) 参与方分析法。就是一个事件的双方或多方,各有什么问题分别解决什么问题。这种题要忌讳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解决办法。这种办法也是考生最易接受的,考生平时可多演练此法。 0 f4 s! }6 u- B# [6 `
(5) 焦点问题分析法。找出矛盾斗争的焦点,解决它,就如解开争斗的死结一样。模拟试题(十四)中就是如何很好地解决新闻曝光案件。解决这个问题要从法律的、政府、新闻的实际出发,可以从宏观的、微观的两个方面来思考提出解决方案。
6 {3 |3 {: g% ]0 @0 \. t6 w8 k/ }2 V! }
三、就给定资料的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1 [- U- e4 S+ v0 W( m5 F) t$ { 理解题意:
& O0 O! T6 X8 x: ?; r K+ p! q5 j4 t* l
1、文体:议论文。就是对事物或道理进行论述的文章。 4 u, A5 x* z$ I! Y# M+ _8 `) e
. ~ e V0 I0 `2 _ 2、论述内容: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可以看出,《申论》考试时都要求考生抓主要问题,因为招考的国家公务员,行使国家权力,必须要注意平衡问题。要平衡最重要的就是考虑问题时主次分明,对于轻重利弊能较好地权衡。
! O: x; S2 z3 ]) u: E1 ]4 I& |& N1 |. w4 E! a% D
3、中心明确。就是观点鲜明,肯定或否定,赞扬或贬斥,清楚明了,不含糊其辞。在文中最好使用段旨句。一是方便阅卷教师迅速获知文章主要信息,二是方便考生自己写作时紧紧围绕中心来写,使文章思路清晰,层次清楚,条理分明。 - f8 m/ g6 \- j" b/ \
3 k1 W2 p6 Y9 _! f: x9 a, J( `
4、内容充实。就是要求论述过程中理论与事实要能很好地结合,既要讲道理,又要摆事实。事实与道理紧密相连,互相支持,为中心论点服务。道理上讲,《申论》考试的一般事例都主要来自于给定资料,理论可以从给定资料中来,也可从中引发。
0 ^; j! R0 `( z: F8 i8 n% W7 Z) L% q) _7 a7 d
5、论述深刻。就是要求论述时能看到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只看到现象,不能囿于事物的表面,应深人事物的核心,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实质并旗帜鲜明地表明观点。对一件事,不只是看到其操作层面存在的问题,更需要从体制、观念、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当然,深刻性的前提是必须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当前实际。
7 l3 t2 X% U y/ N# @7 D/ y' K( W' h; L. P1 y3 O1 P# ]; o. d) u
6、有说服力。这是对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提出的要求。论点要鲜明,论据要有力,论证要合逻辑。三者就像屋顶、墙壁、结构一样密不可分。
- b0 c2 |* U, }1 s) V% ?8 i, H! F8 J4 U( q b3 _( e3 X4 h3 ?, N
7、从本次考试的目的,也就是录用国家公务员来看,评卷的基本要求是客观公正,因而即使是论述题,各位考生在答题时虽然有一定的发挥余地,但总的来说规范性是很强的。因而作文必须从标题、结构、语言、文面等方面表现出规范性来,这样才有利于写作与评卷。 }0 G7 V0 P3 M7 X) S% l1 ]& f
0 {' P+ E0 y7 h. l/ I 写作步骤: * H& k! q6 Z1 f5 U
- [5 R; [+ C+ O# l 1、通读全文,抓住主要问题。
w" j: O& n# \1 ]2 y6 d M, d, p5 D) f! h
o3 D' [) e5 D2 W# P6 W)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