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委书记作为党治国理政的骨干力量,是一个地方的带头人,权力大、责任重、风险高。加强市县委书记队伍管理和权力监督,是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的需要,也事关党的执政基础的稳定。9 N# M: h* J$ G: ^" u& d
' H+ d7 m. g' E( j k7 ~" F2 ^市县是我国政权体系的基本单位,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市县委书记作为党治国理政的骨干力量,是一个地方的带头人,权力大、责任重、风险高。加强市县委书记队伍管理和权力监督,是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的需要,也事关党的执政基础的稳定。
& O: m0 T- f: w1 k4 e
8 a* g# n! e6 H9 P& Y) Z/ ] 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6 [8 E4 b- ^: H 近年来,各级党组织加大对市县委书记的管理力度,取得明显成效。但从实际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总体而言,市县委书记“管理难”既有市县委书记个人素质问题,也有权力运行机制存在的缺陷。
/ o+ s8 G e, n* Z 个人政治素质有待提高。当前,一些市县委书记的个人素质还有待提高,确实存在着政治学习不够、解决矛盾能力不足的问题。在执政思路上,缺乏长远战略规划,表现在推进工作中,注重追求职务的升迁,有求稳怕乱的心态,怕承担责任,怕触及矛盾,怕影响稳定,喜欢搞“短期行为”、急功近利的“形式主义”。还有的没有从思想深处解决“为谁掌权”的问题,缺乏接受监督的意识,往往是个人意见高于集体意见,存在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倾向。2 H0 l" X8 R! P# U" ^
选拔任用机制不够健全。构建科学有效选人用人机制始终是我党高度重视的问题。在市县委书记选拔任用工作中,主要存在着民主不够的问题,存在着“唯资历、唯学历、唯年龄、唯票数”的不良现象。这既压缩了一些市县委书记晋升的空间,又为投机取巧获取最快升迁的人提供了机会,导致市县委书记绞尽脑汁“跨台阶、谋升迁”,往往没有干满一届就离任,执政缺乏连续性。
: R- @. R: P1 w; S 权力运行机制需要优化。权力运行是否科学有效,是判断一个国家政治文明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现有管理机制赋予市县委书记过于集中的权力,同级的其他机构必须接受党委统一领导,市县委书记居于权力中心。权力运行过程中,市县委书记职权大,容易滋生“一言堂”问题。一些地方虽然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制定了议事决策制度,但也过于宽泛,缺乏刚性设计,还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4 j# V4 ], y) P, E n. J; j5 V
权力监督机制不很顺畅。在权力运行体系中,决策是核心、执行是关键、监督是保障。现行的监督机制表面上“疏而不漏”,其实很难落实。由于市县委书记具有相对独立的权力运行空间和自由裁量权,从现行市县委书记权力监督制约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存在着“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纪委监督太晚”的问题。( m0 c9 k4 _# ~+ Q. `' w' M
考核激励制度有待完善。当前,多数考核是由上级党委组织考察,考评主体过于单一。因为考核的参与者主要是下级党委和部门的负责人,彼此存在利益关系就会说好话,导致考察结果失真。同时,上级考察多采取座谈会、实地查看等“印象式”考评形式,使各地注重发展“政绩工程”。1 u7 z8 s7 E! Q0 e. D
- C+ f( C( V; ]9 V4 U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c1 W1 l2 G6 u: d" y
市县委书记在地方政权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加强市县委书记管理,必须着力构建依法执政的权力运行机制,扎扎实实抓好“党性教育、干部选任、适度分权、权力监督和考核激励”方面的工作。
3 Q/ W0 _! c5 N8 f0 l2 d' c
% P# x4 W4 q5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