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写作的起步和入门,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通讯的构思。构思是真正进入写作境界的分界和关卡,构思对任何作者的任何一篇通讯写作都具有决定性。优秀的通讯作者写得快写得好,与他们敏于和巧于构思是分不开的。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有了动笔前的思考,才会出现行文中的呵成。通讯习作肤浅、松散、混乱,往往就是作者缺乏构思的功底或构思的技法。清人崔学古在《学海津梁》中说:"作文须先闭目静坐,理会题旨。思本题中有几层意思,孰为正意可用,孰为旁意可删。一篇体段,及文之光景,具在胸中,然后下笔,则文理贯通,自成一家高手。若只逐句杜撰,文必不工。"通讯写作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艰辛的精神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更不可自欺欺人。运笔之前的构思功夫一定不可省。5 ^% t: I8 m M- l
何为构思?对一篇通讯总的谋划和设计就是这篇通讯的构思,它主要是指考虑从什么角度、选什么材料、用什么手法去写作这篇通讯,包括打腹稿、列提纲等一系列的行文前准备工作。" F* f7 I) z. {
第一节 通讯的角度
/ S: O% A9 K: A- {: n9 d 角度,就是看问题的着眼点,好比摄影选镜头,摄取的镜头不同,表现的思想和显示的意境也不一样。写通讯,选题、主题、剪材、表现都有个角度问题。同一个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去立意谋篇,一个巧于选取角度的作者,就可以写出立意高远、文采斐然的优秀通讯;一个不善于变换角度的作者,只能写出一篇拾人牙慧、平庸呆滞的败作。所以,新闻界有句行话,叫写作的艺术,就是选取角度的艺术。这话虽不全面,倒也道出了经验。
( n: W2 u; L, o# p3 I0 N 通讯的角度,就是作者考察所报道事物的立足点,是通讯构思的出发点,也是显示新闻底蕴的突破点与侧重点。它所涉及的,是站在哪个位置,从何处着手去选择题材表现主题的问题。换句话说,通讯的角度,就是从什么方向去寻找、挖掘、表现新闻事实。
7 R; Q- l1 ^1 Y3 w 一、通讯选题的角度
8 m7 j [9 i# `: q7 w; r+ u% h: _ 同一个选题,角度不同,效果就不一样。通讯作为新闻报道体裁的一种,和其他体裁如消息、新闻评论一样,总是集中在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上选题,这并无不妥。党的中心工作、军队建设的现状、受众普遍关注的问题,都应是通讯选题的主要焦点。但是,选题的角度不能雷同,否则就会千文一面。正是在这选题角度的不同上,决定着一篇通讯能否给人以新意,能否显示作者的独具慧眼,也决定着通讯作品能否为社会接受。
2 F) ?7 `" D8 F1 d, J 保卫祖国边疆的战斗,战火硝烟,电闪雷鸣,流血牺牲。写这些战斗的通讯多不胜数。但《难忘前线血与火》里却见不到惊天动地的生死搏杀,只有一些平常的人和事在震撼读者、征服读者。作者抓取大学生周继光在阵地上三天两夜的耳闻目睹对他思想的触动这一角度选题,从侧面表现我军战士用青春和热血谱写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的故事,使人耳目一新,非一气读完不释手。- N1 g j) i2 ?, y8 M, t
显然,通讯选题的角度,不仅要依据一定时期已明确了的宣传思想和广大受众的需求,还要尽量避开已被选取过的角度,独辟蹊径,与众不同,文章自得方为贵。! Y# k; m: z+ x& S1 S
二、通讯主题的角度5 }# P: A9 A k* o; @5 m+ w
通讯选题的角度以新为贵,通讯主题的角度也同样以新为奇,以新为好。一个时期的宣传思想就集中在那么几个主要问题上,要求每个作者的每篇通讯都要出新思想,实际上很难做到。但是每个作者都可以寻找到体现这些宣传思想的不同角度,从他人难以选到或没有选到的角度,提炼出一个新颖的主题。报上登什么就写什么,人家怎么写也跟着怎么写,永远克服不了一般化的毛病,永远写不出独具风格的好通讯来,尽管你的主题可能永远是正确的。通讯写作初学者不妨在写作时,广开思路,尽可能挖掘新闻事实多义性的各个方面,多角度、多侧面立意,然后再从众多主题中选择一个最佳角度的主题提炼成文。思路越开阔,立意角度越宽广,主题选择的余地就越大。这样做可能费神费事一些,但是一种有效的训练。不能指望有什么捷径什么妙药让初学者能一下子摄取最新最佳的主题角度,只能多练多思,方才熟能生巧。
# \ R+ T2 ~/ Y- D* J4 N 通讯的角度内容很丰富,有些角度,如选材的角度、写作的角度、表现的角度等,将在后面章节结合有关具体内容讲到,这里不一一赘述。
; F: h& j; C; T' h8 N1 I+ E第二节 通讯的选材
$ w" r- q$ @' b6 a% u6 L& } 一、通讯题材的含义与作用* O2 y4 _1 r- h# Q4 d* M; h
通讯的题材就是在通讯作品中表现和说明通讯主题的材料。它是构成通讯内容的主要和基本的原料,也是通讯主题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如果说主题是通讯的灵魂,那么题材就是通讯的血肉。* z' Z3 o* ~6 n+ d
题材与素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素材是作者从采访和生活中得来和积累的原始材料,如具体的人物、具体的事件、具体的情节、人物对话、数据等等,它们是感性的、零碎的、分散的,这些材料不可能全都纳入通讯作品之中。但它们在通讯写作中起重要作用,可以帮助作者构思,可以有助于主题的形成和提炼,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要从它们之中产生出写进通讯作品里去的题材。作者在素材中选择、剪辑、加工,然后形成题材。当素材被作者发现可以用来表现主题时,就对它进行剪裁加工,然后纳入通讯之中,使其作为通讯的内容表现主题,这些被纳入通讯作品之中的素材便成为了通讯的题材。所以,素材是题材的基础。素材与题材都叫写作的材料,故日常采写活动中往往把素材叫作材料,或者把题材叫作材料。
~! N# R: q7 @& o# u4 c2 @ 哪些素材可以成为题材,哪些素材能够成为题材,这就是通讯构思过程中的选材。选材是一种选择,选择总得有标准。要弄清通讯选材的标准,就得先明白题材是用来干什么的,选它干什么用。$ X' e3 j- X7 u; M
题材在通讯作品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现主题。主题无论多么深刻而有意义,离开了题材,便无从立足,无从表现,无法告诉受众,没有题材便不可能有一篇通讯的主题。主题寓于题材之中,必须借助于题材得以表现。
3 N1 P2 Z; K& ~+ J$ k" ^ t$ X 比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用3件事作为主要题材:松骨峰(书堂站)战斗、马玉祥烈火中救朝鲜儿童、防空洞里一口炒面一口雪的谈话。没有这3件事作依托和具体表现,那么具有高贵品质的志愿军战士最可爱这一主题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不成其为一篇通讯的主题。( o! ~, [ [) i4 p. c7 Z) n
反过来,如果没有志愿军战士最可爱这一主题,那么这3件事只是现实生活斗争中分散的、零星的个别现象,而不是通讯的题材。3 G1 ]0 a4 b6 Q! r8 }8 ^
看来,题材又必须依靠主题来统领,受主题的制约并为主题服务。只有围绕主题为主题服务,题材才能发挥作用。
+ M& C2 Q( J) ^' R; T. ?9 o 这样,在素材中选择通讯题材的标准就明确了,这标准就是主题的需要。主题是红线,题材是明珠,明珠要用红线穿串起来。通讯写作,实际上就是用一根红线(主题)穿串若干明珠(题材);通讯的选材,也就是根据主题需要和要求,在素材中严格把关,精心挑选出题材来。
9 G9 A& B1 U4 F4 K# Y 二、通讯选材的要求及方法
! y3 u' y% {; Q: j& o8 ~, | 鲁迅有句名言:"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故事,便填成一篇,以创作丰富自乐。"(《二心集·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他讲的文学创作,但一切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都应持这种严肃的选材态度。 n6 q. T0 e& a; {5 b
在通讯选材过程中,基本的原则、方法和要求,就是既要防止鱼目混珠,又要避免明珠暗投。具体起来,下列3条必须遵循:
: @" @0 a, G1 A$ Y0 p以严选材( n% Y; I' T! _
严,就是从素材中选择、剪裁题材的标准要严格。选材的标准是主题的需要和要求,题材为主题服务。这标准执行起来,要严格把关。& t# I* k/ [3 @3 |$ x- ~
首先要紧扣主题。既要围绕主题选材,选择出来的题材又要紧扣主题。写进通讯中的细节、场面、对话、动作,通讯中的写人、记事、描景、抒怀,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性,都要根据主题的需要和要求来取舍。要选取那些和主题关系最直接、最密切、最能充分而准确地表现主题的素材作题材。如果选材扣题不紧,题材就会游离于主题,造成材料堆砌,现象罗列,言不及义。
$ l& c' [2 k7 d8 ^0 A5 E7 _ 其次要认真酌取。没有比较,没有鉴别,就不会有恰当的取舍;在素材中认识、鉴别、挑选题材,有一个过程,一个斟酌的过程,一个反复推敲、印证的过程。这个过程愈细,下的功夫愈多,选材也就愈加严格准确。《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前几稿都没有选用素材之一的黄狗报信。后来作者发现许多人走进医院看见黄狗便不由睹狗思人潸然泪下,于是对这一素材再度斟酌、鉴别,终于认识了它对于主题的份量,定稿中加以选用。
, \$ k& k2 j5 x 通讯写作初学者在这一斟酌过程中可能费劲一些,多走一些弯路。但没有如此磨炼,就不可能达到思想素养和写作素质较高的优秀作者那种准确而迅速的鉴别、选择水平。准确迅速是练出来的,不是天生的。
4 R7 c7 E& C2 L2 U! ` 第三要舍得割爱。取舍剔留,是写作美学原则的两个方面。写作学讲应该写什么,怎样写什么;其实,写作的艺术也是删舍的艺术,舍去那些不该取的,就是写好应该写的一个方面。一定要严格以主题的需要和要求为标准,通盘衡量素材的优劣,把那些本篇无用之材剔去,忍痛割爱,毫不可惜。* h# Z, t0 S( }- N, O8 f3 G
通讯写作初学者常常误以为剪裁素材并不是见功夫之处,以为选材越多,通讯就越丰富;尤其是对辛辛苦苦采集来的自以为生动的素材爱不释手,不管与主题是否有关、关系是否密切,总要千方百计选作题材。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破坏了主题的集中突出和鲜明,造成通讯选材不严,拖泥带水,千头万绪,赘冗无力。! e; k" V# O6 K( ]
以精选材
, _1 F$ T! u# X i( \1 [' J 精,就是依据主题精选精剪素材中的典型材料。# H9 K! @4 P5 ?: q" V c
通讯写作中的哪类材料是典型材料?能说明问题和揭示事物本质,有思想性;可以写得生动具体感人,有生动性;能反映同类事物属性特点和普遍规律,有代表性。具备上述3性之一者,就取得了成为通讯典型材料的资格,就可以也应该成为通讯作品的题材。1 c' [8 j: K5 o8 F0 }; h
《谁是最可爱的人》中,选松骨峰战斗表现志愿军对敌的恨,是英雄群像;选马玉祥救人表现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爱,是英雄的代表;选战士炒面拌雪的战地生活表现志愿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英雄的内心世界。这3个事例,情节完整,故事生动,互相关联又各有侧重,都紧扣主题,因而它们具有典型性。作者最初选用20多个他以为最生动的例子写进通讯,可看过的人觉得象流水帐。数易其稿,精选上述3个事例,冗繁删尽留清瘦,终于写成一名篇佳作。可见,通讯的题材并不在多而在精。采访时,韩信将兵,多多益善;选材时,则孙子用兵,以一当十。以少少许胜多多许是写文章最经济有效的良策。选材时,"要象关卡的税吏似的百般挑剔了;整整一卡车的货,全要翻过身来,硬的要敲一敲,软的要扪一把,薄而成片的,还得对着阳光照了又照—一句话,用尽心力,总想找个把柄,便扣下来,不让过卡。"(见《茅盾论创作》)选择了典型材料,那些被剪裁剔舍了的东西实际上有许多并没有被抛弃和遗忘:有的虽然一笔带过,但它所蕴含的内涵却让受众自己去完成了;有的甚至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于无声处听惊雷。这里面包含着量与质的深刻的辩证法。
[- }- G/ D5 W5 `. h以新选材
/ H, ~ a/ U/ c m 新,就是选择和剪裁素材中的新鲜材料作为通讯的题材。& H6 E) \4 X+ g6 R1 |
通讯是新闻,是报道新闻事实的体裁,如果只是陈陈相因、依样画符、毫无新意地写那些别人选用过无数次的题材,选用那些受众早已熟悉的材料,通讯就失去了新闻性。只有将那些具有时代感、足以反映现实精神的新鲜素材选作题材,才能写出新时代的新经验、新问题、新生活、新变化、新特点和人们的新面貌。
% |: t* O$ h3 w% d [- n- D 一篇立意新、角度新、题材新的通讯,属上品;少新意但材料新的通讯,可为中品;无新意无新例的通讯,就是下品。这种分类颇有道理,它道出了材料新鲜在通讯写作中的重要意义。
& P( T" W, A; f: g/ i: J$ L 当然,新鲜是相对主题和受众而言,并非片面单指时间的新近。选用背景材料以衬托对比,深化主题,这在通讯选材中是常有的事。有时这背景甚至是历史掌故神话传说,但由于它针对本篇通讯主题和这篇通讯的广大受众而言是新鲜的,因而它还是新鲜材料。( O5 f. e \1 h) |
8 y* A2 a$ U9 _
|